截至8月5日,美国代表团以32金、28银、31铜暂居奖牌榜首位,中国代表团以30金、35银、22铜紧随其后,双方在游泳、田径、体操等大项上展开直接对话,胜负往往仅在0.01秒或0.1分的差距间决出。
法国队以18金、14银、20铜暂列第三,创下该国奥运史上半程最佳战绩。击剑和自行车成为法国“吸金”主力,其中男子重剑团体赛终结了意大利队的三连冠,而公路自行车选手朱利安·阿拉菲利普更是在香榭丽舍大街的终点线前绝杀荷兰对手,引爆现场十万观众的欢呼。
法国体育部长表示,政府近五年对青少年体育培训的投入“已见成效”,而主场观众的声浪被多国运动员称为“无形的第十三人”,法国在传统强项手球上的意外失利,也暴露出主场压力的双刃剑效应。
澳大利亚凭借水上项目的强势表现(7枚赛艇金牌)冲至第四,而日本在柔道项目未能复制东京奥运辉煌,跌出前十,更令人意外的是,上届亚军英国队因自行车和田径成绩滑坡,仅列第七。
新兴力量中,印度在射击、羽毛球项目斩获4金,首次跻身半程前十爱游戏中国;巴西则通过滑板、冲浪等新增项目展现年轻化战略的成功,与之相对,俄罗斯奥运队因禁赛风波影响,仅获9金,创近六届奥运会新低。
尽管奖牌榜是衡量国家体育实力的直观标尺,但多起事件引发对奥运本质的讨论,加拿大4×400米混合接力队因主力队员赛前食物中毒退赛,却主动将备用药品分享给竞争对手,获国际奥委会特别表彰;希腊举重选手米特鲁在最后一次试举失败后跪地亲吻杠铃的画面,被全球媒体誉为“超越奖牌的奥林匹克时刻”。
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呼吁:“数字背后是运动员十年的汗水,我们更应关注人类突破极限的故事。”此言呼应了多国网民对“唯金牌论”的批评——尤其是当某国因银牌数落后而在奖牌榜被反超时,其国内媒体标题竟称“屈居第二”。
巴黎奥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,已有67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奖牌,创奥运会历史最高纪录,正如《队报》评论所言:“当哥伦比亚的自行车手与挪威的帆船选手同登领奖台时,奖牌榜不仅是冰冷的排名,更是世界体育多元化的缩影。”
(完)